【合肥在线】飞镖上膛青春登场!假期合肥这里太嗨了! 在RoboGame赛场看中国体育比赛直播_足球_波胆_买球_篮电竞_在线投注科大生怎样“打出”热爱
2025-10-09体育,足球,波胆,反波胆,角球,串关,大小球,世界杯,欧洲杯,比分,足球比分,赛事,足球赛事,电竞赛事,体育赛事直播,足球直播平台,世界杯直播,足球直播,体育直播,NBA直播,游戏直播,LOL直播
10月4日下午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区体育中心综合馆的灯光亮起,金属与塑料的光泽在场馆中交织。
在中国科大第二十五届RoboGame机器人大赛现场,八支学生队伍围绕“精准制胜,智控未来”的主题展开角逐。
这场看似“打飞镖”的比赛,凝聚着创意、算法与合作,也折射出这所高校始终如一的创新精神。
谁说只有演唱会和球赛才值得欢呼?只要身处其中就会发现,机器的碰撞,足够点燃人心。
走进中国科大中区体育中心综合馆,五官仿佛一下打开。耳畔有电机的轻响,鼻尖弥漫着桂花的香气,眼前是繁忙却不乏秩序的热闹景象。
不同频率的声音,瞬时叠加在记者耳边:齿轮转动的“嗒嗒”声、倒计时的语音提示、观众的呼喊。
志愿者来回奔忙,“门票一个小时就发出了一千多张。”他一边喊,一边维持队伍秩序。
这场比赛名为RoboGame,是中国科大自2001年创办的学生科技创新赛事。
它每年春季立题、秋季决赛,要求学生在半年时间里围绕指定主题,自主设计、制造、调试机器人。
参赛学生均为中国科大低年级本科生,大部分同学也是第一次亲自动手设计制作机器人。
所有参赛队伍必须在有限经费与时间内完成整机研发,是这所高校最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平台。
“这已经是第二十五届了。”赛事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很多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期待,等到大三才终于上场。”
这项赛事走出了上千名科技创新人才,也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传统:假期回校看比赛,成了科大学子的固定节目。
今年的主题是“精准制胜,智控未来”。核心赛项是——飞镖发射机器人对抗赛。
“飞镖虽小,却承载着科技的力量。”一位参赛学生介绍,它融合了机械结构设计、图像识别、嵌入式系统控制与算法调参等多个专业知识点。
两台机器人同场对决,目标是精准击中靶心。每一次发射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计算、识别、发力、纠偏,这不仅是机械与算法的比拼,也是团队协作与心态的较量。
“看上去像打靶,其实复杂得多。”在观众席,一位中国科大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笑着解释,“机械臂角度要稳,视觉算法要快,电机要反应及时,一环掉链就全乱了。”
三名成员围在设备旁,桌上摆着笔记本电脑、螺丝刀、3D打印零件,还有一摞已经写满修改意见的方案纸。
他来自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,主修信息与计算科学,同时就读于人形机器人交叉学科英才班。
他们从计划书开始,确定发射结构与底盘方案。“每个零件的厚度、角度、驱动方式,都要在建模阶段敲定。”
“我们先写计划书,确定发射机构、抓取方式、底盘结构、驱动电机的型号。那份计划书前后改了七八版。”
“每一条线、每一个螺丝、每个接口都得自己配。”刘铠宁说:“桌子总是乱的,但脑子得清楚。”
“电控同学负责让电机能听指令运动,视觉同学编程让机器人能识别靶心、自动瞄准。”他们把程序一点点“写进”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再带它去真实赛场测试。
“它总会出点毛病——有时偏一点、有时不动、有时自己转圈。我们一次次复盘、改代码、换零件,甚至重组整台机器。”
“有一次凌晨三点终于打中了靶心,我们几个在实验室里笑成一团。”他说那一刻,所有疲惫都值了。
倒计时开始的瞬间,机械臂猛地伸展。飞镖划出一道银弧,撞击声几乎和欢呼声同时响起。他们紧紧抱在一起,笑着、喊着,似乎所有的紧张都在那一刻释放。
“其实比赛结果没那么重要。”刘铠宁说,“我们更在意它是不是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动起来。”
一位大一新生边录像边说:“以前觉得学编程很枯燥,现在发现能让机器打靶,太酷了。”
除了“Uniforest”,现场还有“唯物务实队”“牛顿的苹果镖”“南七军团”“东风的恩情还不完”等队伍——理工生的幽默和浪漫藏在这些名字里,也藏在他们的作品中。
有的采用激光瞄准系统,有的利用计算机视觉自动校准角度,还有的自制发射舱实现多轮连发。每一次命中,都是算法与工程的双重胜利。
“看完比赛,我觉得他们挺了不起。”市民陈莹说,她带着10岁的儿子来看比赛,“孩子全程没玩手机,一直在问‘机器人为什么会瞄准’。”
家长王洁感触更深:“我以前觉得科研是冷冰冰的,但今天看到这些学生,一下觉得科技也能有温度。他们的认真、那种想做到最好的劲头,是最打动人的。”
它见证了中国科大从实验型课堂到创新型校园的变化,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科技符号。
每年都有市民带孩子来围观,有人看热闹,也有人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“创新”的含义。
多年来,赛事主题不断变化——从早期的循迹、迷宫探测,到后来的搬运对抗、自动射击,每一次变化都紧扣科技前沿,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升级。
今年的“飞镖发射”,在视觉识别和精准控制方面尤为考验算法能力,被认为是“难度最高的一届”之一。
有人推着机器人回实验室继续测试,有人坐在台阶上聊天,分享刚才的命中画面;志愿者收拾展板,一张被揉皱的门票掉在地上,被风吹得翻动几下。
这里的热度,不是游人熙攘的热,而是思考的热、创造的热、年轻人不服输的热。
合肥,这座以创新为名的城市,正以年轻与热情迎接每一次灵光乍现的“发射瞬间”。